苏达夫(1949-2010)[笔名:苏群,柔佛古来,祖籍福建安溪)]
在我心目中,苏达夫好似一个“十八般文艺”个个精通的鬼才。从7、8时年代在新加坡新广(新传媒前身)参与华语研究组及丽的呼声广播工作,也参与广播编剧及黑白电视剧的演出。到8、9十年代,他推辞续约,回到马来西亚,凭着自修的裱画手艺,在这个行业闯荡。同时,对本地文教界开始了接触,从而投入文化事业。他在1998年创办了古来县第一届中学校际华语辩论赛,并且担任了13届的大会总策划至2010年。他曾担任多场大专及中学辩论赛评判,也协助栽培了不少辩论员。苏达夫先生的文艺献身,不仅在辩论场上,在其他华语舞台艺术,如:诗歌朗诵、演讲、讲故事、舞台剧……,甚至歌唱等等,他也参与教育及担任评审,常受邀培训学生参赛。他也授课于华语标准语音一系列的课程。除此之外,他对灯谜、书法、对联、篆刻方面也凭着他的自修而颇有研究。
在我心目中,苏达夫好似一个“十八般文艺”个个精通的鬼才。从7、8时年代在新加坡新广(新传媒前身)参与华语研究组及丽的呼声广播工作,也参与广播编剧及黑白电视剧的演出。到8、9十年代,他推辞续约,回到马来西亚,凭着自修的裱画手艺,在这个行业闯荡。同时,对本地文教界开始了接触,从而投入文化事业。他在1998年创办了古来县第一届中学校际华语辩论赛,并且担任了13届的大会总策划至2010年。他曾担任多场大专及中学辩论赛评判,也协助栽培了不少辩论员。苏达夫先生的文艺献身,不仅在辩论场上,在其他华语舞台艺术,如:诗歌朗诵、演讲、讲故事、舞台剧……,甚至歌唱等等,他也参与教育及担任评审,常受邀培训学生参赛。他也授课于华语标准语音一系列的课程。除此之外,他对灯谜、书法、对联、篆刻方面也凭着他的自修而颇有研究。
广播与电视剧
1970年开始,他加入新加坡新广(SBC),即新传媒(MediaCorp)前身的广播电台——“丽的呼声”。当时有各种不同籍贯的小组,而他加入华语研究组,深钻华语标准发音。当年第一届新加坡推广华语运动,正是他们办的。同时他参与相声、舞台剧演出,也接触歌唱团等不同的舞台表演。在丽的呼声里,他担任广播员及编剧,笔名为“苏群”。他也参与80年代黑白电视剧《楼上楼下一家亲》和《一棍打出个媳妇儿》的演出。当时的电视剧,是一礼拜播映一集,一套共约十多集。因为是电视业初期,所以追看的人应该也不少。而且当代的电视拍摄,更靠演员们的功夫,因为没有现在所谓的“cut”和剪接镜头,演员们要是有什么失误,是要整卷带子丢了,用新的带子再重新录制。而且,也没有所谓“配音”这一回事,演员们的语音咬字可是要真枪实弹的。
1989年第6届文化节的“马新台相声大汇演”邀请到新加坡、台北联合本地演员同台演出,苏达夫先生也是其中一员。那时也是他在新加坡发展的末期。大约80年代尾,90年代初期,他决定放弃续约,回到马来西亚。
辩论赛
回到大马,的初期,他较常参与新山工艺大学、南方学院、及其他大专的辩论赛评审工作。1998年,中学校际华语辩论赛已在大马渐渐普及,甚也在新山盛行,却还在古来无声时,苏达夫先生借古来福建公会,创办了第一届中学校际华语辩论赛,几届后,也接而与古来市国中可委会联办。
苏先生有个人称外号——“老爹”或是“苏老爹”。这外号,学生也都会这么叫,甚至其他文人、老师或学生家长也会这么称呼他,但也许大家不知道它起源于第一届华语辩论赛。那一届的筹委会主席也正姓苏,苏先生也与学生们亲如子女,他们也就把他爹阿爹地叫,从此有了这一个大家熟悉的外号“老爹”。
不管是什么年龄层的学生,中学也好,学院也好,多数学生都会称呼它“老爹”多过“苏老师”。苏先生和学生们是如此亲密,不只一次地,甚有辩论员赛后在他怀里哭泣。他常带着大大小小的学生参与活动或出外喝茶,学生都常被误认成他的亲孩子。
华语发音及舞台艺术
凭着在新加坡新广丽的呼声广播及华语研究组的参与,他对于华语标准发音及各个舞台艺术的演出,有着资深的经验。
他曾受师训学院、宽柔中学古来分校及多个中小学邀请给予有关华语发音及舞台艺术的讲座,或给予培训,也曾在新山中华公会开办华语标准发音的课程。从中小学校际到大专学院或是私人机构主办的讲故事、演讲、诗歌朗诵比赛,甚也包括歌唱比赛,苏先生都担任过多场评审。他也编写过舞台剧《债》,在南方学院19/9/99年的《九九九一九,但愿人长久》中秋晚会上及同一年在新山Wisma Jotic柔佛区话剧编写比赛颁奖礼上,由南院学生演出。在脑膜炎流行时期,他也编写了《温情救猪农》,把它搬上新山地不佬体育馆(Tebrau Statium)卫赛节庆典的舞台。
灯谜
每逢中秋,苏先生就会忙得不可开交。一连几星期,能至十几场不同地区的中秋园游会,更有其实参与邀请他搬出他的“灯谜台”。更尤其是新山中华公会每年“万盏华灯庆中秋”一整个月分别在各地会场的园游会,包括新山宽柔中学、士古来国光小学等等,你都不难看到一个贴满书法写的灯谜纸的舞台,和他坐在台上击鼓解谜。邀请一晚上几小时的灯谜台,说是在的,其实收费不便宜。正因为真正传统的灯谜讲求着一定的学问。谜语、字谜,也许大家都懂,但,真正的灯谜,讲求一定的理论、谜格、相扣意义等等。他维持着传统的击鼓猜谜方式,大家得排着队,看这台上贴的灯谜,念出谜面和说出谜底。若“老师”(出谜者)在台上敲出连向鼓声“咚咚咚”,就表示您猜中了。猜中者得加以解释,便可拿到一份小礼物。许多第一次接触的群众也会不妨一试,甚有追随者会在下一回在不同地点的灯谜会场出现。没有什么丰厚的礼物,但是只因为灯谜带来的乐趣。
对联
对联,也许一般人只以为就是两排诗意的文字拼集在一起。事实上,对联讲求平仄和对仗。如果您经过新山士乃泗隆华小看见大门石柱上,刻有十多字的长联,那正是苏先生撰写的。他撰过不少对联,可惜没有详细记录。只记得曾用于一届辩论赛的短联“辫坛求灼见,论道解谜思”。
以下是苏先生撰及写的对联。
书法
苏先生的一手好书法,也是自修而来。他看班教许多小学生,也曾担任书法比赛评审。
在他的丧礼上,听见有人叹息:“文艺界又少了一位默默耕耘的奉献者,他的教义应该好好整理来发扬”。
苏先生的履历,没有办法很完整的收集,但他对于华文文教发教发展的努力,可是众人所见。可惜没有文字记载他的教义,希望他的学生们可以将之传承,把各项华文文化发扬光大。